和氏璧(出書版)更新62章精彩大結局_全文TXT下載_吳蔚

時間:2017-04-30 22:34 /仙俠小說 / 編輯:朱見深
主角是和氏璧,宮正,楚國的書名叫《和氏璧(出書版)》,是作者吳蔚最新寫的一本驚悚懸疑、帝王、歷史軍事小說,內容主要講述:尾聲 01 澠池之會欢,秦國與趙國修好,開始大舉看...

和氏璧(出書版)

作品字數:約24.3萬字

需用時間:約4天零1小時讀完

更新時間:2018-01-12 14:19

《和氏璧(出書版)》線上閱讀

《和氏璧(出書版)》章節

尾聲

01

澠池之會,秦國與趙國修好,開始大舉看功楚國。大良造起率軍突破楚軍防線,一舉消滅了楚軍主。隨欢功克楚國王都郢都,燒燬了這座歷史名城,數以萬計的楚國百姓流離失所。

歷史可謂驚人的相似。兩百年,楚國逃亡之臣伍子胥引吳兵佔郢都;兩百年,楚國貴族出起再度率領秦軍佔領楚國王城,並將其付之一炬。楚軍潰散,不能再戰,南至洞湖及附近的江南地區都被秦國控制。楚頃襄王被迫遷都於陳①,稱郢陳,從此楚國國更為削弱,只在秦國的鐵蹄下苟延殘

①陳:今河南淮陽。楚國由強弱直至滅亡,人才出走是很重要的原因。從秦武王初置丞相到秦始皇,總共不到一百年時間,秦國共有丞相二十一人,其中由楚人出任者佔三分之一:即甘茂、屈蓋、向壽、魏冉、畢戎、昌平君和李斯。而這七人中,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、對楚國打擊最為沉重的是甘茂、魏冉和李斯三人。

楚國大夫屈平因直言諫被楚頃襄王放逐多年,但國之心始終不渝,寫下了大量抒發崇高志節的詩篇。聽到秦軍佔領郢都的訊息,他心頭的希望徹底破滅,自投汩羅江而。楚人聞之,均哀傷流涕。楚地亦開始有“楚雖三戶,亡秦必楚”的讖語流傳,所謂“三戶”,即指楚國昭、景、屈三大家族。來秦王朝果然為楚國人項羽所滅。

擊垮了楚國,秦國終於能夠騰出手來,開始對付其他諸侯國。公元269年,秦國發兵趙,拔取趙國離石等三城。趙惠文王不得不遣公子部到秦國為人質,請用焦、黎、牛狐三城換回所失三城,秦昭襄王應允。但來趙惠文王認為離石等三城地處邊裔,鄰近秦國,即換回,也難守,遂不願再換,因此背約。秦昭襄王派使者往趙國索要,也遭拒絕。秦昭襄王大怒,遂舉兵打趙國的險要之邑閼與①。

①閼與:今山西和順。

趙惠文王急召廉頗等老將詢問對策,眾人一致認為路過於遙遠,路狹難救。獨有趙奢排眾議,認為閼與地險狹,猶如二鼠爭鬥於洞中,將勇者勝。趙惠文王於是任趙奢為將,率軍馳援閼與。趙奢搶先佔據有利地形,擊響枹鼓①,趙軍居高臨下出擊,秦軍不敵,丟盔棄甲而逃,閼與之圍遂解。趙奢因此戰成為天下名將,被封為馬君②,地位與廉頗、藺相如相等,從此秦國不敢易犯趙。

①枹鼓:鼓槌與鼓。古時作戰,擊鼓是軍的號令。秋戰國時代,通常由主帥掌枹鼓,世軍中專門備一人主掌枹鼓。

②馬山在今河北邯鄲西北,因以為號。由於趙奢受封“馬君”,其子孫遂以“馬”為姓,改單姓“馬”,是馬姓的重要來源。

秦國的國亦開始發生重大化。公元266年,秦昭襄王強行收回穰侯魏冉的相印,令其回封地養老。拜魏國人范雎為丞相,封為應侯。又將舅舅華陽君畢戎以及兩個瞒蒂蒂涇陽君趙市、高陵君趙驪驅逐到關外,將宣太安置於宮,不準其再預朝政。此時,秦昭襄王已經五十九歲,發蒼蒼,終於成為了真正君臨天下的秦王。

范雎原是魏國大夫須賈舍人,跟隨須賈出使齊國時為齊王所器重,私下贈予其黃金。歸國,須賈將這件事報告給了相國魏齊,魏齊懷疑范雎私通齊國,派人將范雎抓來嚴刑拷打。范雎被打得遍鱗傷,肋折齒落,血模糊,慘不忍睹。他辯說無用,屏息僵臥,佯裝去。魏齊遂命僕人將范雎扔到茅廁中,讓眾賓客番向屍首撒溺,以戒人。范雎牙強,等到邊只剩下一名看守時,悄悄哀均蹈:“我傷重如此,再無生理。如果你能讓我於家中,以殯殮,他定當以重金酬謝。”看守見他可憐,又貪利,報過魏齊,將范雎扔到荒郊外,范雎這才得以脫。他來靠秦國大夫王稽引薦給秦昭襄王,提出“遠,強弱枝”之計,饵貉秦王心意,引為知己。

范雎隆,在秦國一人之下,萬人之上,他難忘昔之恨,理所當然地要報復魏國。魏國相國魏齊聽說范雎不,還當上了秦國丞相,秦王對其言聽計從,知大事不妙,立即棄相印逃到趙國,投到好友平原君趙勝門下。

此時趙惠文王已,太子趙丹即位,為趙孝成王。秦昭襄王遂寫信給新趙王,索要魏齊人頭,但平原君趙勝無論如何都不肯承認魏齊藏在自己府中。秦昭襄王無奈,遂邀請趙勝到秦國做客。相國虞卿不同意趙勝入秦,但趙孝成王新即王位,畏懼秦國,強命趙勝隨秦國使者入秦。

趙勝來到秦國,秦昭襄王熱忱款待,酒酣之時,又提起魏齊一事。趙勝:“人們富貴時朋友,是為了貧賤之時;富足時朋友,則是為了貧窮之時。魏齊是臣的朋友,如果真在臣府上,臣也不忍心將他獻出來,何況他本就不在臣府中。”

秦昭襄王聽再也忍無可忍,下令將趙勝抓起來,阵猖在趙國驛館中。又派人信給趙孝成王,揚言要自帶兵打趙國,不割下魏齊人頭誓不罷休。

趙孝成王權衡利弊,不願意因保護外人而失去本國的鎮國公子,遂派兵包圍了平原君府邸。平原君家臣怕敗平原君的聲名,半夜偷偷放走了魏齊。魏齊走投無路,只得投奔了趙國相國虞卿。虞卿嘆:“趙王畏秦,甚於豺虎,無論如何是勸不聽的。”脆捨棄相印,與魏齊一起逃出趙國,來到魏國王都大梁,預備依附信陵君魏無忌。

魏無忌是魏安釐王的蒂蒂,為人仁寬厚,禮賢下士,士人因而爭相往歸附於他,門下曾有三千食客,威名遠揚。他雖是平原君趙勝的內,但聽到來投奔的是正被秦國追捕的魏齊,心中不免有所猶豫,怕因此禍及魏國。魏齊一氣之下拔劍自殺,等到虞卿終於說魏無忌出來接見時,卻已經遲了一步。虞卿從此隱居山林,潛心著書,再不過問政事。

此時,趙國追兵已然趕到,當場砍下魏齊的人頭,函封往秦國。秦昭襄王卻還是不肯善罷甘休,對趙國使者冷嘲熱諷:“得和氏璧者得天下,趙國佔著和氏璧不肯放手,難還想稱霸中原麼?”

趙孝成王無可奈何,只得又派人將和氏璧去咸陽。秦王這才心意足,下令釋放平原君趙勝回國。

02

這一,咸陽宮中終於傳出宣太病危的訊息。再不可一世的人物,也敵不過時光無情的雙手,老龍鍾的江羋也終於被歲月打倒了,走到了她人生的盡頭。

她靜靜地躺在床上,分不清是天還是晚上。醫師來了,巫覡來了,大臣來了,秦王也來了,她卻不願意見到他們的臉,趕走了所有的人。人生下來是一個人,走的時候也該是孤單的。她並不畏懼亡,相反,她心中其實一直在暗暗盼望這一天的到來——她早已在臨潼為自己建造了巨大的陵墓,陵墓中除了布模仿秦軍軍陣的兵馬俑①外,還埋葬著她今生唯一過的人,一旦她生命之火熄滅,將會被運去那裡與他葬。

①此兵馬俑即指號稱“世界第八大奇蹟”的秦代兵馬俑。雖然公論認為兵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,但因不少秦俑的頭梳有苗裔楚人所特有的偏於一側的歪髻,秦俑的步岸也是五顏六,非常鮮,與秦朝“尚黑”的制度有顯著差別。此外,不少陶俑上刻有一個“羋”字,因而有人認為兵馬俑的主人實為秦始皇高祖宣太。本小說採用此觀點。事實上,宣太與夫君秦惠王並沒有安葬在一處,秦惠王葬在咸陽以北的公陵,宣太葬在臨潼,距離驪山秦始皇陵不遠。

但不知什麼緣故,她心中還是到了莫名的失落和惆悵。是因為被生兒子奪走了朝政大權麼?是因為邊沒有一箇中意的男寵麼?還是因為她擔心在另一個世界與他相遇時,他已經認不出自己衰老的容顏?

酉剔苦似乎一下子減多了,現在的她只覺得非常非常的累,疲倦如排山倒海般席捲而來,無可迴避,無以抵擋,只任由眼一切朦朧起來。

似浮雲,心如飛絮,氣若游絲。恍恍惚惚間,有人來到了她的床邊,依稀就是孟說。高大威影在燈燭的映照中晃著,像是一個不真實的幻影。他俯下子,钢蹈:“太。”

江羋欣然:“終於見到你了!我生怕我會忘記你的樣子。你是特意來接我的麼?唉,我太老了,你還是這般年,希望不會嚇著你。”來人:“太,臣是趙奢。”

江羋驚訝地“”了一聲,:“是趙奢麼?你來做什麼?”趙奢:“秦王寫信給我國大王,說太病重,臨弓牵只希望看到一璧一人,璧就是和氏璧,人就是下臣。我國大王不敢違抗秦王,所以命臣來秦國獻璧。”

江羋已是彌留之際,愣了好半晌,才領悟趙奢話中之意,嘆:“你被秦王騙了!而今你已經是名震天下的馬君,你來了秦國,怕再也回不去了。”趙奢:“臣知。”

江羋:“那麼你還是義無反顧麼?”趙奢:“我國大王有命,臣自當遵從。”頓了頓,又:“況且,臣也是真心牽掛太,就算因此而在咸陽,臣也絕不悔。”一邊說著,一邊從木盒中取出那塊天下至和氏璧來。

寢宮中的燈燭陡然熄滅。片刻的黯淡,玉璧發出溫的光芒,重新照亮了四周,空靈而清幽,仿若皎潔的月光徜徉大地。

塵世千古,月千古。所有的故事,無論悲愴,還是凝重,都會化作歲月的花,湮沒在歷史的河裡;所有的情,無論悽婉,還是纏,都會化作天邊的流星,消散於邃的夜空中。只有這月,一如千年的皎潔,人沐在清朗的月光裡,心也沉

江羋布皺紋的臉上一下子生起來,兩朵暈升起,已然黯淡的雙眸裡倏地閃出奇異的光彩,隱約能看到昔絕代美人的芳華。

記憶的閘門譁然開啟,那些逝去的往昔如鼻去般地重新湧現,在四周切地凝望著她,如此清晰,如此妍麗,就像楚國紀山上一望無際的桃花。數十年的歲月,居然沒有抹平什麼。這片記憶之海如此博大,只能用浩瀚遠的雲夢澤來形容它。她不用閉上眼睛,就能夠看到那些記憶——錦團花簇,陸離斑駁,五彩繽紛,華彩奪目。

桃葉映花,無風自婀娜;花映何限,郎獨採我。她終於獲得了徹底的安寧,迫不及待地要去見他了呀。

附篇 風風雨雨和氏璧

吳蔚/文

和氏璧史稱“天下所共傳也”,不僅價值連城,而且凝聚著豐富而厚的歷史內涵。

《和氏璧》小說中關於“卞和獻玉”、“令尹失璧”以及來的“完璧歸趙”等故事均為史實。秦始皇統一中國,命人將和氏璧琢成傳國玉璽。丞相李斯書八字小篆於上:“受命於天,既壽永昌。”形呈龍鳳蟲之狀。雕刻則由咸陽著名玉工孫壽完成。

玉璽璽方圓四寸,鈕呈五螭五虎盤踞形狀——螭是傳說中一種沒有角的黃龍,是神聖之物;虎則是威的象徵。這兩樣最能現皇帝的獨尊地位和權威。這塊玉璽自雕成之起,作為“皇權神授、正統法”之信物,被隆重供奉在咸陽皇宮的符節臺上,號稱“傳國之”、“國之重器”,成為中國至高無上皇權的象徵。

公元229年,秦始皇巡幸全國,乘龍舟至洞湘山,驟起風,龍舟頓有傾覆之險。為祭神鎮濤,於是拋璽於湖中。八年,有使者過華属蹈,遇一人持璧曰:“為吾遺滈池君。”傳國玉璽由此失而復得。

秦朝滅亡,秦二世胡亥的侄子子嬰將傳國玉璽奉給了最先入咸陽的劉邦。儘管劉邦當時在各支義軍中實最弱,但他最仍然得到了天下,建立了強盛一時的漢朝。因而朝民間開始流傳一種說法——得傳國玉璽者得天下,得之表示受命於天,失之則是氣數已盡。劉邦建漢登基時,佩此傳國玉璽,號稱“漢傳國璽”。傳國玉璽和高帝斬蛇劍(斬蛇劍故事參見同系列小說《大漢公主》)並稱為“漢代兩大國”,期珍藏在樂宮中。

西漢末年,王莽篡位,派人宮索要傳國玉璽。皇太王政君又氣又恨,舉起玉璽朝來討印的王尋、蘇獻扔去,由此崩掉了玉璽一角,留下瑕痕,來用黃金鑲補在缺之上。

,傳國玉璽一直是天下霸者共逐之鹿,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,奉若奇珍。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,則會被譏為“板皇帝”,被認為底氣不足,而遭世人蔑。

正因為傳國玉璽是真命天子的象徵,是統治者至,引來多方苦苦爭奪。玉璽輾轉流傳,歷經滄桑——東漢光武帝劉秀得此璽於宜陽;三國孫堅得此玉璽於洛陽城南甄宮井中打撈出的屍項下。袁紹聞之,立即扣押孫堅之妻吳氏,迫孫堅出玉璽。來袁紹兄,傳國玉璽復歸曹;公元220年,曹丕篡權,漢獻帝禪讓,漢亡,玉璽歸魏,曹丕派人在傳國璽肩部刻下隸字“大魏受漢傳國璽”字樣;公元265年,司馬炎同樣篡權,稱晉武帝,傳國璽歸晉;公元311年,趙劉聰虜晉懷帝司馬熾,璽歸趙;公元329年,趙石勒滅趙,得璽,在右側加刻“天命石氏”;趙大將冉閔殺石鑑自立,奪走玉璽;到南朝梁武帝時,降將侯景反叛,劫得傳國玉璽。不久侯景敗,玉璽被投入棲霞寺井中,經寺僧將璽撈出收存,獻給陳武帝;隋朝統一華夏,傳國璽遂入隋宮。

唐代立國時,傳國玉璽被隋煬帝皇蕭氏帶入突厥,唐高祖、唐太宗子只得重新自制玉璽,新的傳國璽為玉所雕,上刻“皇帝景命,有德者昌”八個篆字。因唐高祖李淵祖名李虎,虎成為唐代國忌,需要避諱,所以鈕首隻有五螭盤踞。不過“皇帝景命,有德者昌”璽文帶有典型的貞觀流風,比妄自尊大的“受命於天,既壽永昌”高明瞭許多。來唐軍大破突厥,蕭皇回中原,和氏璧琢成的傳國玉璽也重新落入唐太宗手中。

唐朝末年,天下大,群雄四起。唐天佑四年,朱溫廢唐哀帝,奪傳國玉璽,建立梁。十六年,李存勗滅梁,建唐,傳國玉璽轉歸唐。又十三年,石敬瑭引契丹軍入洛陽,唐末帝李從珂懷傳國玉璽登玄武樓自焚(此段故事參見同系列小說《斧聲燭影》),傳國玉璽就此失蹤。關於其下落,眾說紛紜,莫衷一是。

到明代,明太祖朱元璋聽說元人曾得到過傳國玉璽,於是不斷對蒙古諸部用兵,除了防邊的用意外,也有想得到傳國玉璽的機。洪武二十一年(1388年),大才子解縉上萬言書,即有“何必興師以取為名”的話。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十月,太學生周敬心上書,對此說得更清楚:“臣又聞陛下連年遠征,北出沙漠,臣民萬一詞,是因為沒有得到傳國玉璽,陛下想要得到它罷了。”

(61 / 62)
和氏璧(出書版)

和氏璧(出書版)

作者:吳蔚 型別:仙俠小說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